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9 18:25:5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第7册教科书第91页例4,92页的练一练及相关练习。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结构.

2.通过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较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思考方法.

3.学会解答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如何根据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

2.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2.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结构,能根据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相遇关系式解答相遇求时间的各类应用题.

教具学具准备:自制活动投影片一套,小黑板两块.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读题

(2)用两种方法解答

2.导入:

(1)引导学生把这题所求问题变为条件,改编成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出示改编后的例6,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板书相遇求时间)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读题理解题以后解答

(1)这题告诉我们哪些条件?(相距路程,两人速度)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相遇时间)

2.演示自制投影片.

第一次演示: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思考:

(1)小东走了多少米?(50米),小英走了多少米?(40米)

(2)两人共走了多少米?(50+40=90米)

(3)用了多少时间?(1分)为什么只用了1分钟?(因为他俩是同时出发)

(4)这时两人相距多少米?(270-90=180米)

第二次演示:请认真观察,根据第一次演示的思考方法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

(1)现在小东走了100米,小英走了80米.

(2)他们都用了2分钟,老师追问:为什么两人用的时间相同?

(3)现在两人共走了180米.(100+80=180米)

(4)两人还相距90米.(270-180=90米)

3.归纳

提问:通过以上两次演示还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

(1)小东和小英走的时间是相同的.

(2)小东和小英走1分钟就是90米,走2分钟就是180米.

(3)如果小东和小英再走1分钟就走完全程相遇了.

提问:是不是呢?老师指名学生到前面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小东和小英走完全程(相遇)用了3分钟.提问:

(1)这3分钟就是什么?(相遇时间)

(2)讨论:是怎样得来的?

引导学生知道:

(1)小东和小英同时出发1分钟就走90米,270米里有3个90米,所以两人同时走完270米就用了3分钟,也就是这题求的相遇时间.

(2)归纳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知道:

①270米是路程

②90米是速度

③3分钟是时间

④数量关系式是:路程速度=时间

4.列综合算式独立解答

三、巩固发展

1.甲乙两个车站相距270米,两辆汽车从两站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开出几小时两车相遇?改变条件出示:

提问:(1)根据今天学的数量关系解这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说解题思路

①如果乙车每小时比甲车慢10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②如果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比甲车每小时少行1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思考后先独立完成,然后汇报解题思路.

③如果甲车3小时行150千米,乙走2小时行8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分组讨论,汇报解答思路,并列出综合算式.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解答以上这三个小题,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我知道了解相遇求时间这类题,都要先找出甲乙的速度各是多少和相遇时间,如不直接告诉我们,根据题意求出来,再按数量关系式解答.

2.根据条件列算式并说明理由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540千米.两辆汽车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

(1)(65+70)4=540 (2)540(65+70)=4

(3) 54065-70=65 (4) 54070-65=70

(5)540-654=70 4 (6)540-704=654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

复习题小黑板

速度时间=路程

例6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的和)(相遇时间)(速度的和)(相遇时间)

270(50+40)

=27090

=3(分)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培养学生

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数的数感培养,以及与除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 [课件1]

1,提问:A,7/8是什么数 它表示什么

B,7÷8是什么运算 它又表示什么

C,你发现7/8和7÷8之间有联系吗

2,揭示课题.

述: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此处隐藏13086个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5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3、 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 、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6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2)58页做一做第一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判断,并说明理由。(40分)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30分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30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