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9 18:49:53
物理教学设计

物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教学设计1

一、设计思想

作为有趣的“声现象”的一节,要让学生体验到各种美妙的声音。在体验和探究中学会物理,从而由生活上升到物理,体现“生活——物理——社会”的理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能力。借助于体验、探究、观看视频、自主学习等方式,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章是学生构建“物理既有趣又有用”这一思想的重要章节,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声音特性”、“噪音”和“声音传递信息与能量”的基础。没有这一节有效的知识构建和能力储备,学生很难理解“声音传递能量”和“噪音的危害与控制”。

初三学生刚接触“声现象”,他们有大量关于声音的生活经验的见识与积累。但是他们缺乏对声音的理性认识。本节课就要试图为学生构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论基础;为他们构建“波”的概念打基础。他们特别乐于探究,所以我采用合作探究、小组交流、欣赏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完成内容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复述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复述声音传播的条件;知道真空不能传声。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能记住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体验声带振动的过程。

合作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认真观察和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更加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更加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和沟通。

四、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六、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音频素材,有鸟鸣、羊叫、水流、汽车鸣笛、闪电雷鸣、鼓掌声……让学生听并区分是哪种声音。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音频中的声音,并说明听到的声音。

预期成果:学生能区分声源是哪个物体,回忆起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声音,对本节课产生很大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以兴趣引导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探究声音的产生,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

【环节1】体验和观察振动

教师活动1:让学生一手食指轻轻接触喉咙处,发出“啊——”的声音,感受手指的颤动,借此感受声带的振动。再让学生尝试不发声而让声带振动。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1: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声带振动与发声之间的关系。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师活动2:找同学代表,演奏古筝或者吹横笛,让大家聆听并感受乐器的振动。

学生活动2:认真聆听,观察古筝的弦的振动和横笛笛膜的振动;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观察的结果。

预期成果:初步认识声源,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为猜想提供依据。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学会严谨的表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一方面增加学习自信,另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使大家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环节二】合作探究中明白声音产生的条件

教师活动:给学生提供仪器:白纸、半盆水、音叉、小锤、尺子、橡皮筋等。要求学生用尽量多的方法使这些材料发出声音。给学生4min左右时间,完成之后准备展示。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的物体与它不发声时的不同。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使白纸、音叉、水、尺子、橡皮筋等发声。并为展示交流做准备。思考:声源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特征。

评价策略:教师和学生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合理评价。从操作规范性、解说是否详细准确等方面评价。

预期成果:学生知道声源的概念。通过合作活动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理的振动。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充分动手,在合作中学会声音的产生条件是物体的振动。有效的评价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剂,所以无论生生互评还是教师的评价都给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环节三】通过逆向思维活动理解声音产生于记录振动的关系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如果需要记录声音,是否可以记录下振动呢?让学生自学教材第35页最下面一段文字。再演示机械音乐盒循环播放音乐的过程(或者播放相关视频),并打开音乐盒后面的振动振子。让学生看到记录有规律的声音的方式其实就是记录有规律的振动。

学生活动:逆向思维思考振动与发声的关系。自主阅读教材领悟早期木纹唱片记录声音的方式。观察音乐盒的振子与发声之间的关系。

预期成果: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引导,理解振动与发声的关系。知道记录下有规律的振动就会记录下有规律的声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机械音乐盒,并揭示其中奥秘,会让学生赞叹物理的有趣有用性。)

模块二: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环节一】知道气体、固体、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教师过渡语:声音由声源产生,靠什么传播到远方呢?

教师活动1:演示真空罩内的闹钟发声(或者播放视频)。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通过这个实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说明自己的发现,感受声音的传播需要有介质。

学生活动2:同桌两人合作,做“桌子传声”实验。做完实验后交流讨论:这个实验说明声音传播需要物体(或物质)。

教师活动2:得出气体和固体都能传声的结论后,教师转问:液体能传声吗?你能用什么例子来说明?

学生活动3:列举简单的事例说明:钓鱼时,鱼儿怕大声说话。

如果学生没有列举出相关事例,就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潜水员在水中听到远处的动静;在水中跳舞的运动员,可以听到岸上的音乐声。

预期成果:学生得出规律: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明白物理学里把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即: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知道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必要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介质对声音传播的重要性。在客观条件有限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视频教学。让学生领悟声音 ……此处隐藏28152个字……只、一胶袋水

[学生活动]:a、弹棋子b、把水袋放在不同接触面上,观察

接触面的形变

[小结]:力能改变物体运动方向和使物体发生形变。

5、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实验丰富,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抽象的力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继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切入,在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学习力的知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另外,分组活动、参与式交流等探究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的手、眼、脑全方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是较难深刻理解的,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去体会,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引导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启蒙阶段,切不可包办代替。所以教学的关键是要设计好实验。本节课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验丰富,设计巧妙到位,使课堂丰满紧凑,兴趣盎然。以下对个别实验进行简单介绍:

1、 关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探究实验:

[制作方法]:取一泡沫板,从中切割出两块长5cm、高1cm、宽1cm的长方体,把两块小磁铁(可从挂图磁贴中撬出)固定于泡沫条两端,把两个与磁铁质量相当的螺母固定于另一个泡沫条两端,然后用防水胶布将两者外观包装成一样,这样,两艘“泡沫小船”就制作完毕。提供水槽和水。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试一试能否用实验的方法分辨出两者?

2、 关于“磁铁可以改变钢球运动方向”的演示实验

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钢球在水平桌面上的直线滚动(如让一颗钢球从一个斜槽中滚到桌面上后自由滚动)。然后,在钢球滚动的轨道附近放一磁力较强的磁铁(可多条条形磁铁并拢在一起)。再让钢珠从斜槽上滚下,就可看到钢珠偏离原来 的直线、改变运动方向作曲线运动。实验时要注意调整钢珠滚动的速度(即释放钢珠的高度)。如果速度太快,轨道改变就很不明显;如果速度太慢,则钢珠可能被磁铁吸住。同时还应调整安放磁铁的位置,以取得最佳效果。(调整好 位置后可做下记号,提高实验成功率)。

附1:分组实验提要

一 科学探究:力的相互性 1 提出问题:手指扣手指

(1)同时向外拉时,手有什么感觉?

(2)能不能做到只有一只手出力而另一只不出力? (3)为什么?

2 猜想与假设: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 进行实验<1>选择实验仪器<2>实验方法与步骤

5 交流与合作6 得出结论

二 力的效果

实验1:一塑料袋水,提起来观察其底部的形状,再将它放在不同表面上,观察接触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 2 :用玻璃板与棋子,实验探究:力的作用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什么变化?

物理教学设计15

初二教学是整个初中教学的基础阶段,在整初中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为了把物理教学成绩提高到全区先进行列,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学期教学目标:

1、本学期重视学生对探索活动的主动参与,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思维方法。

2、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创造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获得广泛的物理活动经验,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数学英语实验班学生基础好、学习扎实一些,协同班学生较为活跃,思维灵活,比较有后劲。普通班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三、半期考试情况分析:

在这次半期考试中,从分数上看,总体上都比上次月考有长足的进步,高分段人数明显增多。从试卷上看,也发现了以下不足:

1、学生对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

2、尖子生与后进生的差距较大;

3、对一些很简单的题,很多学生明明会做,但由于看题、做题不仔细仍然失了分。

四、教学计划

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水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体现抓两头带中间,从而带动一个班的学习的教学方法。只有抓好尖子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工作才可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抓好尖子生工作,制定计划如下:

1、要依据教材,紧扣大纲,提供一些有难度的题目,对优秀生培养训练,使尖子生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2、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从小处着手,对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要耐心做好复习辅导,使学生自己对知识保持常新。

3、充分利用课后时间辅导及课外兴趣小组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同学们思维更加灵活,敏捷,记忆更加牢固。

4、经常鼓励同学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要求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能力。

后进生影响学生整体学习质量,针对后进生的特点,采取以下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采用一些动手操作和用多媒体教学,把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给学生,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2、帮后进生找到学习后退的原因及改进措施,课后多与后进生交谈,转化后进生的思想。

3、知识的传授由浅入深,让学生先掌握最基础知识,然后掌握解题能力,循序渐进。

本学期的教学中,着重培养优秀生,转化后进生。对于优秀生,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能独立完成难度较大的题目,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对于后进生,要求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解题能力。

五、教材分析及处理意见:

针对教科书的特点,教学中应在遵循《标准》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教学,因地制宜地创设一些学习情境,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让学生经历物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所学知识的特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就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六、后半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物态变化

难点:凸透镜成像、物态变化

五、教法及改进教学的主要措施:

1、为学生提供众多有趣而富有物理含义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探索活动。

3、用多媒体和开展探索活动形象的展示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

4、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所学知识的特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物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